全國服務熱線:
15015421542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曾在網絡上爆紅,這兩天很多市民爭相轉發一則有關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特色文化創意紀念品的微信,那么,揚州最近有什么特色文化產品呢?記者昨發現,揚州剪紙版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風光集新鮮出爐,而揚州博物館為配合即將舉辦的阮元誕辰250周年系列活動,最近正在研發阮元書畫折扇,不久也將“面世”。
鎮館之寶梅瓶以揚州剪紙形式呈現
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位于國家級瘦西湖-蜀岡風景區內,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揚州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為專門從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城遺址(隋-宋)保護、管理、研究和展示的專題博物館,館藏各類文物1000余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51件。唐城遺址博物館內的崔致遠紀念館,是集紀念、展示、研究、觀光為一體的中韓文化交流中心和揚州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為了擴大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的知名度,該館館長匡朝暉告訴記者,最近他們與揚州剪紙博物館合作,以揚州剪紙的形式,研發了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和崔致遠紀念館風光集,講述揚州的故事。
這兩套揚州剪紙濃縮了一些代表性的建筑以及館藏文物,具有揚州特色。例如,清乾隆青花龍鳳紋梅瓶通體繪鮮艷的青花圖案,腹部主題紋飾一面為騰龍,一面為立鳳,組成“龍鳳呈祥”的吉祥圖案,因為該梅瓶器形碩大,紋飾精美,發色艷麗,十分罕見,為唐城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件珍貴文物很少“露面”,在剛剛落幕的“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藏文物精品展”中,它被本報讀者選為最受歡迎文物,展覽結束后,它也進入了庫房保管,此次以揚州剪紙的形式呈現,使游客可以細細品味其魅力所在。
研發阮元文化產品,阮元書畫折扇彰顯特色
為配合即將舉辦的阮元誕辰250周年系列活動,揚州博物館最近正在研發阮元書畫折扇,不久也將“面世”。
清代大學者阮元有“一代名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之美譽。阮元為官之余,藝術造詣卓然有成,做學問博而深厚,詩、書、文、畫、史俱佳。其書畫作品清雅古樸、嚴謹而不板滯,彰顯大儒風范;主持刻印的典籍,囊括天文、地理、經史子集、考據、訓詁,內涵廣博,浩瀚精深,為后人留下了相當一部分寶貴的文化瑰寶,終成一代雅儒魁士,名垂青史。
揚州博物館館藏的有關阮元的文物不僅有書法對聯,還有硯臺、家書、碑刻等,該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使文化產品有特色,他們選擇研發阮元書畫折扇,而在選擇扇面內容的時候,他們根據該館館藏的與阮元相關的內容。
根據設計圖,記者看見,阮元書畫折扇的正面是根據“瓊花真本”扇面石刻拓片設計而成,而背面則是阮元行書七言詩扇頁,其中有萬柳堂等內容,相關負責人認為,選擇了一書一畫組合成折扇,這樣可以使人們領略到阮元書畫特色。
其實,揚州博物館館藏的有關阮元的眾多文物中,一直藏在庫房里的清代揚州“瓊花真本”扇面石刻顯得有些特別。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瓊花真本”扇面石刻,質地青石。它高34厘米,寬58厘米,厚5.5厘米,淺刻。“瓊花真本”扇面其上伸展長53厘米,其下伸展長19.6厘米,高24.5厘米。扇面上自右至左為阮元題款“瓊花真本”四字和阮元章,右側下面有兩朵盛開的大瓊花,中央有一顆大花蕊,四周圍有八瓣(每瓣四片)瓊花,中間還夾有一朵未開含苞的小瓊花。其左為長白麟慶的題跋和兩枚方印。字體豎寫,共9行,每行5至15字不等,計98字。
【歷史揭秘】“瓊花真本”扇面石刻實為3人合作完成
“瓊花真本”扇面石刻傳達了哪些信息?據透露,曾有人專門進行了研究,發現“瓊花真本”扇面石刻是由三人(即阮元、麟慶和陳鑒)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秋合作完成的。眾所周知,阮元與隋煬帝有一定淵源,據悉,“瓊花真本”石刻提到的蕃釐觀,即今瓊花觀,位于文昌中路中段,是揚州歷史上的著名景點,同時,也通過石刻說明了在歷史上有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一說,此僅為傳說而已,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阮元對隋煬帝的關注。
當然,“瓊花真本”扇面石刻也提到了一些歷史人物,由此可知,揚州畫家、石刻工藝師陳鑒曾為麟慶寫的《鴻雪因緣圖記》配過插圖,與麟慶父子關系密切。麟慶既是著名文人,又是河道管理的高級官員,曾任兩江總督,與阮元過從甚密,當阮元因病致仕還鄉后,也常來揚州。所以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秋天,陳鑒摹刻好揚州“瓊花真本”圖時,麟慶欣然為之題跋,阮元也為之題款,從而大大提升了這幅扇面石刻作品的藝術品位,從中也反映出石刻藝人和著名文人(又兼政府重要官員)他們之間結交往來的密切關系。
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瓊花真本”扇面石刻和阮元行書七言詩扇頁,具有觀賞性,現在將它們巧妙組合制作成折扇便于攜帶,既有實用性也有收藏價值。